澳门威斯人游戏

汉字发展的两次飞跃

发布时间:2014-11-14  |  点击率:

  汉字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?据专家考证,汉语言的产生至少在10万年之前。而现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,其历史仅6千年。显然,文字的出现理应更早。我认为,我国文字的出现至少应该是在1万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。因为仰韶文化时代已经出现了带有牛、羊和人形纹饰的陶器和纺织品。这些复杂纹饰表明,人们已经具备了用图画表达思想的技能。而人们生活中最需要的是“留言”——超越时空传达思维信息——文字,而后才是欣赏性图画。纺织的复杂设计,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文字创造的思维能力。由此可以判断,当时文字已经出现了。

  大量事实证明,文字的创造是由文字画开始的,这是象形文字的前身。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四个造字阶段,大约历经了8千年的发展,到东周时期才基本形成了汉字的独特文字系统。从汉字形体上看,也经历了古文、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等阶段,但形体却纷繁芜杂,异体极多,给人们的辨识和书写造成了极大的不便,这从甲骨文和金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。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李斯建议统一文字,罢其不与秦文合者,才出现了小篆。小篆比起春秋时期的大篆来,更加简单,结构也趋向整齐,有了一定的书写规范。但小篆的笔划是圆的,写字是画字。画字极慢,因为官隶记录时需要速度,便自然形成了“写”——把圆笔划,换成了由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、折六种硬笔划组成的方块字形体,逐渐规范所有汉字,直到东汉才基本完成了隶书的规范化。因是官隶记录文案时所创,故人称隶书。到晋才正式形成现在的楷书繁体汉字。由小篆规范成隶书大约经过了400年。隶书的诞生,是汉字的第一次飞跃。

  为什么说隶书的诞生是汉字的第一次飞跃?

  其一,隶书确立了汉字字根的表意体系,赋予了每个字根来源于生活的相对稳定的含义。从现在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看,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字根有几种甚至十几种,字根组字的方法也五花八门,经过大篆、小篆两个相当长的筛选阶段,才逐渐取得了相对的共识,但形体仍然芜杂,直到隶书规范阶段,才正式确定了它们的表意形态,淘汰了大量非公认的字根符号。比如:氵表示常态的水,冫为表示由常温向低温变化的符号,彳为表示人们行走的街和道的符号,止为表示脚的符号,灬为表示火的符号,艹、竹、木、土……汉字其实就是用这些字根组成的,每个字根便是汉字的一个组成零件。

  其二,隶书确立了汉字的最初表音方法。我们知道,文字的音与意是约定俗成的,没有什么道理可讲。汉字是表意字,汉字的音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用字母相拼得来,而是由相对出现较早的汉字之音作为音符,标释后来出现汉字的字音或相近音。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重很大,同音字多,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。汉字因为是表意字,读音一直是个难题。后来虽然出现了很多想解决读音问题的著作,读音仍然不能彻底解决,直到清末还在实行以汉字拼汉字的“反切”拼音法,即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相拼,这也只能解决音的问题,而不能解决调的问题,故有南腔北调之说。直到汉语拼音出现,才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  其三,隶书规范确立了汉字的方块形体。从甲骨文和金文看,字形有瘦长的,有横宽的,有下宽上尖的,有上宽下尖的,表意画形体浓重,比如“逃”字,中间画了一条河,河的两边一边一个人,都背对河而跑。会意为发现河水猛涨而逃。到小篆阶段,虽然规范了一些,但只是求华,求美,仍然不是规范的方体。现在我们见到的小篆是后人规范的,并不是当时的原体。直到隶书,才规范成了现在这种疏密有致的方块体。后来不管是什么体,都必须遵从方块体这一原则。

  总之,隶书确定了汉字字根,对汉字进行了定音、定形。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。

  进入二十世纪后,中国的工农革命迅猛发展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工农干部创立了很多简化汉字。新中国建立后,人民当家做了主,大批工农干部走上了政治文化舞台,数千年形成的繁体汉字对他们的学习构成了威胁,许多繁体字的不合理性充分暴露,汉字读音的不科学性,也受到了质疑。文字本来就是广大人民创造的,应该服务于人民,在人民的要求和呼吁下,国家建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,组织文字专家队伍,在不违背汉字造字规律的前提下,进行了文字改革,并创立了汉语拼音。

  汉字简化既不违背汉字的构造规律,又省去了许多笔划,而且一目了然,对文化普及教育意义十分重大,这是一场有组织的人民文化革命。

  在汉字简化中,不管是意符还是音符,只要是不便于识认、不便于书写的、观念陈旧的字,只要有比较科学的字代替就改。比如:身体的“体”,繁体是“體”。體是形声字,左形右声。右边作为声符的形体,上为曲,下为豆。豆又是个象形字,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时贡桌与贡品的象形。曲为乐。就是说,古代祭天祭祖时奏乐的规矩和程式叫礼。孔子曰:“不学祀,无以立。”古代还有专门的著作《礼记》。这个观念显然已经陈旧了。作为意符的“骨”字也不科学。有骨的就是体吗?昆虫无骨,难道它不是体吗?把它改成了会意字“体”,专指人,即人的根本是身体,然后推而广之,什么的根本也是身体、主体。又科学又好认,笔划又少。再比如,繁体字學、覺、興、擧等字的上半部都简化为“小”的倒立形,即学、觉、兴、举;“豦”作为声符,被“居”所代替,省去了多少笔划啊!还有,有的专家至今对简化字抱残守缺,认为有违祖规。比如,把“筆”简化成“笔”,某小学老师给学生讲字理时说:“笔,就是用竹子做的,下边有毛儿用来写字的东西。”该专家指责说“错了!笔字的繁体‘筆’,中间是一只手拿着一个竖着的东西在写字。”不错,古人造的繁体字的确如此。可是,古来用脚捉笔,用嘴咬住笔写字的不少,难道那就不是笔了吗?简化后的笔字把下边改成“毛”字,正好突出反映了中国笔的特点,为什么不肯承认现代人对文字的创造呢?古代没有“焗油”的“焗”字,我们就该憋死吗?另外,在书体上简化字也不拘一格,只要方便,有共识,草书、行书也尽可能采用,如东、拣、龙、创等都是由行、草而来。

  总之,建国后的文字改革,使汉字更科学化、大众化了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,为汉字走向世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,在汉字发展史上的贡献不亚于秦汉隶书,它是汉字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二次飞跃。

法律声明 | 意见建议 | 廉洁举报 | 联系我们 | | 技术支持:
友情链接: | | | | |
| | | | | |